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电子|杨晓凤: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转化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布时间:2025-10-15 18:09:14    次浏览

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杨晓凤教授发表主题讲演。中国网四川成都10月29日讯(诸泽海)“如何为干细胞技术的应用建立医疗行业标准、生产企业标准、临床应用标准?科学家们关注的是如何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临床技术。”10月28日,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杨晓凤教授在第二届国际再生医学健康产业论坛暨第四届国际实验生物学和医学论坛上表示。10月28日,第二届国际再生医学健康产业论坛暨第四届国际实验生物学和医学论坛在成都举行,以“细胞治疗技术新进展”及“单细胞技术”为主题。四川省再生医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成都清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康裕建教授(Prof. Y. James Kang)担任大会主席,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院及医学科学院院士 John Gurdon教授,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副教授Jason Bielas Ph.D,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Oscar Ces Ph.D.,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教授Leighton Grimes Ph.D.,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遗传学系、眼科及视觉科学教授Jan Vijg Ph.D.等12位国际知名学者以及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杨晓凤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应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杨晓凤教授197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从事血液专业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30余年。自2002年至2012年,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中心经过十年的艰难路程,在干细胞和免疫细胞实验研究及临床转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杨晓凤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转化途径探索》,她谈到,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研究是21世纪热门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取得的技术性突破为罹患重病和不治之症的病人带来了希望。目前,除干细胞治疗白血病已作为临床常规应用外,大多数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尚处于研究阶段。从全球干细胞产业化发展进程来看,能够真正进入临床应用的产品却非常少,迄今中国尚无一项干细胞技术获批。除了受到技术、疗效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安全性问题、伦理道德等因素外,还需要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近年来,中国干细胞的科研水平提升很快,不过,科研进展与临床治疗差距甚远。目前,国内科学家们关注的是如何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临床技术。”杨晓凤教授解释,干细胞药物研发之路漫长,需要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在转化研究上需要建立干细胞制备和培养扩增、保存运输的相关标准,完成证安全检测。具体的干细胞产品还需要通过有效性的动物实验基础上完成临床试验,最终才能申报国家的干细胞产品。“国际临床研究发展很快,我们也有压力,政策开放对中国干细胞应用的临床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松绑。”杨晓凤教授指出,在中国转化医学已成为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课题。 10月28日,第二届国际再生医学健康产业论坛在成都举行。人物简介:杨晓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血液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军区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空军血液专业组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干细胞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